高一历史

您的位置:资讯首页 > 高中 > 高中一年级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综合检测题:下册第十六单元含答案

时间:2013-10-10 16:44:56 来源:未知 作者:秩名 阅读:

摘要:第十六单元 第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作业] 命 题 报 告 考查点难易度 简单中档稍难 “开眼看世界”1、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4511维新变法思想6、7、1089、12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

  第十六单元 第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作业]

  命 题 报 告

  考查点难易度

  简单中档稍难

  “开眼看世界”1、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4511维新变法思想6、7、1089、12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却是“一派胡言”。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林则徐的建议不切合中国当时国情,因此遭到皇帝反感

  B.反映了当时清朝君臣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闭目塞听的现状

  C.道光皇帝的态度反映了当时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D.反映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林则徐的建议在当时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遭到拒绝说明当时统治者的腐败。

  答案:A

  2.(2010•南京检测)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新思想主要是船受坚利炮的冲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强国御侮。

  答案:B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长期信奉的“天圆地方”的地理观被彻底否定,人们终于认识到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B.“天朝上国”观念的破 灭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人们认识的转变与当时社会的巨变有关系。A、B、C皆与此有关;D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

  答案:D

  4.李鸿章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  )

  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

  B.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

  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反对固守传统,同时看到西方各国变法后的发展强大。选B。

#p#分页标题#e#

  答案:B

  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中“那时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实质上是承认“中体西用”适合当时的环境,选C。

  答案:C

  6.(2010•重庆期末)谭嗣同说:书是“以往之陈迹”,而报“日一出之,其于日新之义庶有合也。”下列近代报纸中,促进近代维新思维迅速传播的是 (  )

  A.《昭文新报》 B.《申报》 C.《时务报》 D.《民报》

  解析:A、B与维新运动无关,D项是革命派创办的报纸,答案为C。

  答案:C

  7.(2010•聊城检测)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此人的主张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皇族内阁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倡导民主共和

  解析:本题考查学 生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此人主张设议院,反对“昏君跋臣”即君主专制,据此可判断应为君主立宪。

  答案:C

  8.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此人不反对君主专制,并不主张推翻君主,故D符合题意,选D。

  答案:D

  9.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  )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判断“他们”借孔子经学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思想,选B。 #p#分页标题#e#

  答案:B

  10.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 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 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  )

  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

  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

  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提倡新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与革命派论战,防止了因革命而引发的内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康有为是维新思想的主要推动者。他撰写著

  作,宣传变法,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 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2: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3: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万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 、铁路、电报信局等。”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提出什么样的主张?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材料3对比材料1,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李鸿章是洋务派,郑观应属早期维新派。第(2)问应考虑郑观应的阶级属性并结合材料2分析。第(3)问材料3提出兴办民用工业,与材料1相比是重大发展。

  答案:(1)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学技;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

  (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只有变革封建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3)有所变化,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是客观上刺激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p#分页标题#e#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2: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3: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

  图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应主要从材料1中归纳、概括。第(2)问应和当时变法的形势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教材和材料 进行概括。

  答案:(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宣传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

  探索: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临时约法》。

    分享到:

    相关导读

    康文岗|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 初中英语

    饶宇|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初中英语

    井萍|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初中语文

    涂健|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 高中数学

    张玉新|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高中化学

    耿国庆| 专家教师

    辅导科目:高中物理

    特别说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答疑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答疑网(www.prcedu.com)上的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客服邮箱:service@chinaedu.com

    专题推荐 更多>>
    精品课程辅导热线:400-6866-101

    开课时间辅导科目课程名称

    关于我们|答疑资讯|联系我们|商务合作|意见反馈|友情链接|网站地图|隐私条款|服务协议
    	 

    弘成答疑网

    北京现代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6-2010 prc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41171号

    网站备案信息 京公网安备编号:110101002605

    客服电话:400-6869-101 传真:010-84187332 邮件:Service1@chinae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