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教学教研

教科研动态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科研动态 >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科研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2-07-17 00:25:46 作者:admin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科研工作的通知
各位老师:
    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潮流,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学校近期将重点抓好以下课题的研究,希望老师们积极配合。
一、“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
我校承担的EPD项目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已取得显著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工作,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所有学科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教学模式,细化环境与健康教育的渗透内容。现具体安排如下:
(一)组织
1、成立研究组:初中各学科以年级组为大组(年级组长为大组长),以备课组为小组(备课组长为小组长),各科任课教师为组员,成立各年级研究组;高中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大组(教研组长为大组长),以备课组为小组(备课组长为小组长),各科任课教师为组员,成立各学科研究组。
2、工作职责
大组长要将该项科研工作列入日常工作之中,负责主持每周一次的例会,组织、指导各备课组进行研究,汇集本组成果,并及时与教科室沟通;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本组的研究,及时与组员交流讨论,及时总结本组成果;各组组员负责完成分配给自己的研究任务。
(二)研究任务
第一步:找出本年度本学科教材中所有能够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和知识点,经备课组所有成员讨论后,列出进行渗透的所有角度和题目,完成渗透指南的提纲(范例见附件),用键盘输入,2003年7月14日前由大组长将盘交教科室。
第二步:各备课组在找出渗透点的基础上,组内成员依据已形成的渗透指南提纲分工设计教学活动,写出教案提纲,汇集成本学科本年级详细的EPD渗透指南。2003年9月10日前由大组长交盘至学校教科室。
第三步:2003——2004学年度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依据本学科本年级的渗透指南进行实验。
第四步:每学期各备课组按照“主体探究——综合渗透”模式和本组EPD渗透指南至少做一节组内或校内公开课。
第五步:2004年3月和9月前,各组汇集本组本学期的EPD渗透教案集,经大组长检查后统一交盘至教科室。
二、新课程改革
(一)“参与学习”课题组
由于非典的缘故,本课题组活动暂停,请初一、高一“参与学习”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务必完成以下工作:
1、假期内看完《走进新课程》一书,并做好读书笔记,2003年9月开学初将读书笔记交教科室。
2、原定5——6月的公开课推迟至下学期,请提前做好准备。
(二)继续教育
1、全校所有老师务必准时收看北京8台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教育节目,做好笔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总结,9月15日前务必将总结交给教科室。
2、现任初一、高一和将任下一届初一、高一的所有老师务必现在开始做好准备,在2003年底前完成新课改的一篇方案或论文。
   附件一   渗透指南提纲范例

语文初中1册 篇目 渗透指要
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 为什么热爱百草园?大自然的美离不开生物多样化。
初中4册 什么是生态系统 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
初中4册 大自然警钟长鸣 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初中5册 愚公移山 探讨如何改造大自然的问题
高中2册 猎户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高中5册 治平篇 生产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学 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节能、省耗等环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模拟预测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各年级可设计数学实践探究活动。
统计、函数:选择一个时间段收集学校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污染、噪音污染等指数作为抽样数据,运用统计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意见,写出报告;或者通过描点,分析计算然后拟出恰当的函数,运用拟合的函数对未来环境问题进行预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改变环境的能力。
数列:分析我国人口等数据,计算人口控制必须达到的指标,并提出人口控制的方案。
物理 如何利用能源,各种能源污染(如热机与环保、光污染)学校太阳能、水能的合理使用。
化学 大气与生态的关系;水污染;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氟化物的危害、治理;二氧化硫与酸雨;含磷洗衣粉对水体的污染;氮氧化物污染;其它化合物污染及治理。
生物 了解我国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调查动植物群落,懂得保护动植物的意义,了解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了解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注意卫生的习惯;不良环境因素会导致生物发生有害变异;理解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加强环保意识。
地理 保护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模式;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对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
历史 古代的水利开发与环境问题;古代战争与环境;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迁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论》与建国后人口政策;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与环境问题<crackcrackcrack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