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Sars 需要科学的健康教育
——由EPD项目引发的中学健康教育新思路
皇甫新 唐阳平
Sars的蔓延使国人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健康意识薄弱导致民众在Sars流行前期对其掉以轻心,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又使Sars的传播如借东风;在疫情严重、公开后,人们又产生恐慌等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而在其它领域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均说明了我国健康教育的乏力,而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中学阶段基本成型。Sars的蔓延再次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健康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目前,我国中学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生物、生理卫生等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知识性强、实践性弱,无法全面指导学生日常的健康行为;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发展和适应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上述课程显然难以胜任新时期的健康教育重任,改革势在必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学科项目——“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中学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和模式:以主体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将环境与人口健康教育相结合,强调校园文化环境和课程建设,努力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体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4年的实践中,该项目取得较大成效。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实践和经验,谈谈这一新思路。
一、学校明确健康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制度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伤残,而是指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完美状态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我们树立了一种“大健康教育观”,学校注重以主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精神为指导,将EPD项目有关健康教育的理念迁移到各个领域,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各项工作,涵盖正式与非正式健康课程、学校环境、健康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领域。我们将健康教育看成全校师生形成健康意识,选择健康行为的过程。学校制定了《争创健康促进学校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身心卫生、师生健康服务、校园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等方面制度,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计划,培养和固化师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二、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发挥显性的校园物质环境和隐性的校园社会环境的重要教育作用,创设优美、绿色、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我们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创设一个优美、绿色的物质环境,学校投入巨资进行硬件建设,并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健康问题,学校投入巨资将一起风就黄沙漫天的土操场建成为标准塑胶操场。学校的新建、改建项目和设备均考虑到了师生健康需求,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如教室采用弧形黑板;桌椅根据学生身高随时调整;对厕所卫生设备进行了改造;化学实验室采用了最新的通风和废物处理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物理实验室装有触电保护装置;办公室、教室、宿舍配有防暑防寒设施;学校还制定了设备设施维修制度,定期对校园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及时修复,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采购物品的制度,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们认为,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学校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增强教师队伍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
我们认为,高尚的师德在不仅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还表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健康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健康问题。几年来,我们通过观看录像、外出学习等方式进行了大量培训;定期为全校师生开展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讲座;学校的《教改与科研》月报经常登载卫生、心理保健方面的文章;学校在教师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以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并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纠正学生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学校鼓励师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并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
其次,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技能。
将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等作为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经常对学生进行防病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定期给各年级学生举行健康系列讲座,主要有“预防近视与龋齿”、“慢性病的防治”、“营养不良和肥胖学生饮食指导”、“急救自救常识”、“痛经的原因及预防”、“异性交往指导”、“预防性病及艾滋病”、“学法指导”等专题;为学生创办了《健康周刊》,专门向学生介绍身心健康的知识;举办了性健康教育学生手抄报专栏和青春期健康大型展览;组织学生观看了《男孩女孩》生理篇、心理篇等多部青春期健康教育片。
再次,加强健康服务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配备
crackcrackcrack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