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PD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的创新*
——主体探究型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皇甫新
一、基本认识
当今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制造、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人类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一种适度的、建设性的主体性,对资源适度索取,人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同样,人的发展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中学到一定的知识,还应获得以后进行生产生活实践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也才会因为每个个体的持续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1999年我校明确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EPD项目以培养具有主体精神与相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相应能力的新一代公民为最终目的,参与EPD项目成为我校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创新的一个契机。我校在多年的环保和人口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初步形成了“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关注社会、创新发展”为特色的教育活动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主要实践和成效
(一) 构建“主体探究——综合渗透” 型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验:
1、在高一历史、地理、政治和高二生物、语文等试点学科开设主体探究型课程
教师课前指导学生以阅读课本、图书馆查阅、访问网站、采访、调查、实验等方式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探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制造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课堂上教师不是传授给学生什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要得出标准答案;课后学生再将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通过主动学习,学生学会了自我表达与合作分享,同时培养了毅力、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加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这说明我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的创新方面的探索是有益的。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增强。
2、开设环保、青春期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EPD项目专门课程
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学校的参与,我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开设环保课,经过十几年探索,我校高中环保课校本教材现正准备出版发行。由于环保课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深受学生喜爱,《北京青年报》于2000年4月、中央电视台环保栏目《绿色空间》于2002年2月对此进行了报道。
我校从 1993年起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1999年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2001年7月成为国家计生委的“青春健康技能培训”实验校。我们在系列活动中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则,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讨论,通过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前测与后测的对比表明我们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学生家长也通过来信、家长会反馈等方式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赞许和支持。《北京青年报》、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健康之路》、《成长的烦恼》、《半边天》等栏目近期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和女生健康教育陆续对我校所做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
3、 学科综合渗透EPD教育
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当渗透环保和人口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并引导学生在行动上体现EPD精神。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深入渗透、点滴渗透、显性渗透、隐性渗透、理念渗透、行为渗透等渗透方式在适当的章节适度渗透环保和人口健康教育内容。如在生物学科重点渗透“植物资源保护”、 “生物与环境和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地理学科重点渗透 “农业生态及污染”、“城市生态问题”、 “人类与环境”等。由于环境问题往往需要生物、化学、地理等多种学科综合才能解决,我们还在学校协调下进行多种类型相关学科综合活动课的设计与实验。如:水资源污染与工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等。
今后我校将逐步形成各学科的“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型教学模式,在全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将之拓展为一项涉及全体教师、全部教学工作的全面性工作。
(二) 开展各种活动普及EPD思想,提高师生对有关环境、人口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我校还进行了“主体探究——合作体验”型教育活动模式的创新。我们以广播、校刊、宣传栏、升旗讲话、校会、主题班会、邀请环境、心理、性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学科教师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师生积极进行环保、人口健康与社会可持
crackcrackcrack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