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时间:2012-07-29 00:25:46 作者:admin
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张 燕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教育方法是应试,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情感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它应该通过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人文文化素养,创设人文环境,提高教师的修养来实现。
关键词: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要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使他们远离盲目和低俗,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人文精神,它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人的灵魂,灵魂主导人的一生。因此,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现代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 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教育,从整体上看,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是有益的,但由于偏重认知、忽视情感,相应的也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 教育目标的设立存在误区。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是,教学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提高人的智商,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情感的积累。由于科学所关注的核心是事实,因此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传授科学知识、理论学说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也是单一的标准化测试。
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和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意和意志去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知识,却缺乏美德和情感及责任感等,这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
第二, 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
应试教育就是适应以考试为唯一手段来甄别和选拔人才的教育方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比较落后,造成就业上的困难,导致就业竞争。然后就业竞争变成学历竞争,学历竞争变成升学竞争,而升学竞争又蜕变为考试竞争。因此中小学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1)、由于过于片面的强调通过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校努力的方向出现偏差。考试成绩被简单的当作是反映学生发展成就的可靠目标,而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能力和素质,由于难以直接评价,而被有意无意的忽视。表现在课程上,就是偏重于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操、意志的养成,使得学生成为了分数的奴隶。(2)、中学阶段本是全面发展的阶段,但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获取很高的分数,过早的进行文理科分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倚轻倚重”,大量理科班的学生重理工轻人文,即使是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学科,也只是作为工具,忽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结果使大量的学生成为一腿长一腿短的“残疾”,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青少年的心灵甚至被扭曲,成为像用硫酸泼黑熊的大学生刘海洋那样的人。(3)、应试教育的特点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整体目标实际上变成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德育处和班主任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作为人的基本情感:爱心、宽容、尊重等,而只能给学生制定一些生硬的道德条框,结果形成了“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文明礼貌 ”的怪圈,导致整个民族人文素质、道德水平的降低。这样的教育,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与人文精神相悖。
第三,人文学科教育失之偏颇。
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课堂。但现在的人文学科过分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的熏陶。一方面由于人文精神是可以感受却难以言传的,它要求教育者用心去体会、挖掘、展现,这对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人文知识是具体和明确的,是容易传授和学习的。另一方面,考试只考人文知识,从应试的角度考虑,教育者也很容易把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比如历史教学中,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思维能力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认识上,而是放在让学生记住年代、人物、事件和一些条条上,结果在一些学生眼里,气象万千的历史进程变成枯燥无味、四分五裂的历史拼盘。这完全违背了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的宗旨。
由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强调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多么重要。
二、 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性
注重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是和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可分的。
第一、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从历史上看,“人文”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