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届教科研论文年会教科室工作报告
时间:2012-07-30 00:25:46 作者:admin
教科室工作报告
一、十一届年会期间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学校要实现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教科研的推动。本届年会三年,正是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三年,也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三年。皇甫新校长刚才讲到,在申办示范校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科研的先导作用,学校必须坚持走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由此,大力发展教科研就成为争创一流学校的必由之路。作为学校教科研的职能部门,教科室必须承担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责任。借此机会,我想对全体教职工对教科室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在此,我特别要感谢那些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的教研组、年级组和骨干教师。正是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学校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三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三年中,老师们积极参与了学校承担的十项国家级、市区级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男女混校因性施教”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简称EPD)项目、国家计生委“青春健康生活技能培训”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课题“首都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参与学习的教学策略及教师相应评价素质的研究》,以及“通过心理手段提高德育实效性”课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等区级课题,并积极参与海淀区“创新性教学模式研修班”。目前我校已有一批教师成为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的骨干科研人员,我校教师也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初步的统计结果请参见本期《教改与科研》。在这里仅举一些例子。
我校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的“男女混校因性施教”项目的理事校,学校还专门拨出经费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新蓉教授就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研究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我校的大会交流论文在2001年该项目年会中获得好评。论文《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性别调查分析报告》获北京市心研会2002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我校将参与EPD项目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良好载体,引导教师们通过参与研究,将现代教育理念迁移到各个教育领域中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主体探究型育人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钟波天老师编写了环保校本课程,13个学科参与新教材综合渗透EPD教育的教改实验,找出330个渗透点,编写了《渗透指南》。开展多次EPD项目专题研究活动,其中刘秀红老师指导的 “垃圾渗沥液与水资源的污染”调查活动获得市长批示,产生社会效应。陆闵、马庆兰指导的高二“化学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好评。 我校还积极参与国内研讨和交流。(见屏幕)
“青春健康生活技能培训” 项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都青少年爱水行动项目 的成果:
我校还积极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创新性教学模式研修班也取得了好的成效。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德育处、教学处等学校各部门的支持,更与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安排了固定的教育科研地点、时间,形成了较完备的教研制度分不开。良好的科研氛围,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良好效应。如2002年初一、高一每位教师都就课程改革的专题申报了一个校级科研课题,90%以上的专任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03年有84位教师开设了73门选修课,开发了3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也获得区级以上各种奖励。2003年非典期间,有22个班开了网上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还编出了德育论文集。
二、十一届年会论文总结
(一) 本届论文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论文112篇,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48篇,教育理论23篇,学法指导7篇,心理健康教育5篇,信息技术教育4篇,课程改革6篇,德育实效性8篇,女生教育4篇,教育评价3篇,其他4篇,反映了三年来我校教改的新成果。
本次年会采取由区教科所专家匿名评选的方式评选出优秀论文50篇,其中一等奖论文12篇,二等奖论文17篇,三等奖论文21篇。
(二)本届论文小结
1. 本届论文的总体情况
论文总体上质量比以往有很大提高,有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选题较为切合实际,既有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探讨,也有对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理论类文章材料翔实,论证严密。实践类论文研究过程科学性强,操作性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紧扣当前的教改热点,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逯遥、王雱、赵梅、毕晓光、徐泓、张宇、胡杭生老师的论文还在市区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
2.本届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论文选题存在太大、太空的问题,论题空泛,使论文的说服力减弱。
研究的深度不够,有的论文仅仅是文献综述的堆砌,没有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