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教科研年会发言(曹玉文、王美荣)
时间:2012-08-01 12:25:46 作者:admin
“青春健康”教育探研
--------理工大学附中“青春健康”项目工作总结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探索。我们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在我校与区政府、区教委签订青春期健康项目任务书后,立即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并在校办公会上多次研究有关活动安排,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学校还积极提供经费和时间,先后组织项目组成员及骨干教师近二十人参加了全国及市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有三十多人次到外校学习和参加观摩活动,大大促进了骨干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为学校实施项目方案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我校开展青春健康项目工作情况做一汇报。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1、积极开展“九大主题”教育
项目启动之初便召开了全校师生动员大会,介绍了此项目开展的目的、意义及我校活动安排,号召全校师生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建立了课题备课组每周一例会制度,保证了活动课及各项活动准备充分。
2002年3至6月份,初二、高一三个实验班的活动课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及参与下顺利完成。同时,我们还在高二的八个非实验班级开设了内容为“终身性终身教育”、“悦纳自我”、“常见六种性病与预防”、“艾滋病及传播”四讲活动课,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性健康指导。其间我校两次承担了课题组的示范观摩课,共有130多名市区领导和教师参加。
2、开办系列青春健康讲座
我们为初二同学们举办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异性交往、预防性病艾滋病四次系列讲座;为高一新生举办了“礼仪、修养、情操——中学生异性交往指导”专题讲座。此外,还开设了“生殖健康,防治性传染疾病” 、“友情、爱情与痴迷”等专题讲座,播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题片《男孩、女孩》,以及“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世纪之患”、“预防艾滋病”等录像片。
这些讲座活动由于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式多样,同时注重了教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因而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肯定。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2002年3月和6月,在区计生委帮助下,我校两次在全校举办了性与生殖健康和青春期健康内容的大型图片展。为了引导学生认真参观,我们还事先设计了调查表,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边填。这些措施使我们及时了解了学生观看时的感受和意见,使学生受益匪浅,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健康观念,我校于2003年2月创办了健康教育刊物《健康周刊》,每周一印发给各班,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心理各方面的知识,稿件来源为教师推荐和学生投稿。
4、充分发挥同伴教育优势
我校坚持教师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采取主题班会和校会、青苹果手抄报展、漫画宣传画展、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同伴教育,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心理各方面知识,且整个过程均是在教师培训学生骨干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整个活动过程贴近学生实际,教育效果明显。
我们还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进行同伴教育的尝试。先后与首都师大性健康教育副修专业合作开展了5次大学生与高一学生交流座谈和信件咨询活动,从大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此项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生收获很大。
二.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约80%的家长没有或基本没有对他们进行性知识的教育。因此,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增强性健康教育的知识乃当务之急。因此,学校为各年级家长均开办了家教指导讲座,例如,为初一家长举办了“怎样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 讲座,为初二家长举办了“三个过渡时期学生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讲座,为初一、初二家长举办了题为 “塑造美好个性,创造美丽人生”的讲座,为高一家长举办了“高中学法指导”等。
另外,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长课堂、家长信箱、家长留言三个板块,传播家教知识、增进家校沟通。
我们将家长学校作为向家长宣传普及青少年青春期及性健康知识的主要载体,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重点介绍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易出现的问题和教育的对策。帮助家长科学的认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使他们能够进行适时适度的家庭教育。
从历次讲座后我们下发的20%家长反馈表和家长信中可以看出,家长学校的系列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三.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
我校长期设立了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的心理咨询室,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三位心理教师承担对全校学生和家长的个别和团体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和家长关于青春期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非典期间,学校调整教学方式,健康教育也因此增加了网上教育内容。心理咨询中心继面询、电话咨询、E-mail咨询之后,又开辟了心灵家园bbs,作为网上同伴教育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地,从学生跟贴中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