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教学教研

名人茶室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名人茶室 >

开学家庭教育守则─关怀不监视、开导不管制!

时间:2012-03-29 00:25:46 作者:admin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一、矛盾、骚动的过度时期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介于青春发动期与年轻成人期之间),由于春情与第二性征已经开始发育,心理的成长比不上身体、生理的快速成长。同时由于人际关系接触面积的扩大,身心活动范围的增加,他们对于这些不得不面临的各种新鲜环境,会觉得好奇、紧张与刺激;有时也会有不自在,或困惑得难以适应的感觉。因此遇事常会犹豫不决、惊慌失措、或鲁莽瞎撞,做起事来就像刚学走路的婴孩,拙手笨脚的;他们竭力地想做好事情,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处处遭挨骂、碰钉子,所以时常觉得自己做事不顺利、吃力不讨好,适应困难,更加形成自卑、无能、恐慌,而不得不倚靠父母才能够生存的矛盾心理。这种现象并非他们肌肉发育不够健全,或是神经发育不协调之故,而是由于环境心理因素所致。




这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正处于「依赖父母」与「争取独立」的过度时期,于是便发生了许多想从父母亲或家庭权威者的管教或约束中的桎梏解放出来的行为──即所谓的「青少年期的风暴」,他们要尽全力去表现他们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自己当老板、自己管理自己,而凡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欢迎父母的教导。父母的体贴被认为是侵犯;父母爱心的帮助,被认为是干涉;关切认为是哄小孩;劝告认为是打官腔。他们一心一意想要自治、独立、不要人管。因此原先是乖巧、安静、顺从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反抗、攻击、挑衅、或无理取闹;原来很勤勉用功、听话的学生,可能会疏忽功课、逃学或逃课;本来谦恭、温文有礼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粗鲁野蛮;一向是诚实坦率、备受父母信任的孩子,会可能变得鬼鬼祟祟,或是一个虚构故事的捏造者或撒谎者。有些孩子甚至表现出过份的攻击与竞争的态度或爱出风头、摆弄姿态、装腔作势以及讽刺的或反抗社会的不良行为等。诸如此类都象征着他们欲从家庭的权威者中挣脱出来,想要用拥有英雄气概或男子魄力的独立性格的挣扎现象。


届此时期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的面前表现如何?往往会面对着镜子自问:“我是谁?”,会四处寻求自我,努力地想要找到自己的真面目。虽然一面地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想证明自己是个有信心,有能力的人,可能内心却非常矛盾,明白自己是个缺乏信心,毫无办法的人。他们虽然尝试到身外的环境世界,例如家庭、学校、教会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多方的鼓励与谆谆善诱;同时也知道父母、师长、亲友们将尊严、荣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期待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社会的栋梁。然而他们却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要作什么,对于前途会感到空虚渺茫、孤单寂寞、彷徨无助……犹如漂泊在汪洋中的孤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无法靠岸般地无可奈何。本来这应该是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年龄,但他们所感受到的却是个充满着灰心失意,软弱无助的年龄。他们了解到别人要他们作什么,自己也企望能够作点什么,付出点什么,但是他们却无法做出什么。




由于现实环境的压力,他们害怕自己将来只是个庸庸碌碌的人,所以面对镜子想模仿“父母亲”──心目中伟大的形象。于是乎,他们拼命在追寻“自我”人格可以认同的对象,同时也极力追求着浩瀚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关心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时候他们必须面临选择,决定这一生是否应该投注于获取财富、权势地位、或是其它更有利益的事业上;或者是以利他人为目标,贡献人类在学术、宗教、艺术、医学、或其科学方面,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除此之外,女孩子另有其它的困扰,他们必须决定自己所扮演的女性角色中,是应该留在家里担任太太,当好母亲,或外出谋职成为职业妇女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同时他们亦必须在学校里、工作上追求成绩跟男性竞争,还有对于下一代的责任──如何在今日这世界上养育小孩子。假若那些理想中的父亲或伟大人物的思想品格、生活言行等出了差错而令他们感到失望或厌恶,他们就会抛弃或失掉了适合的认同对象,而在这种彷佛失落了自我的心理状态下,会埋怨这世界没有真理、爱心、道德与价值的存在而灰心丧志,感到人生乏味,生命枯燥,缺乏意义,心灵漂泊不定,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眼前一片茫然与空白,而产生所谓的「认同危机」,这个时候也容易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