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京工附中80届3班2004聚会--80届3班卜朝曦
时间:2012-11-27 11:50:49 作者:admin
作为一个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来美国的新移民,除了经济上的挑战之外,多数人都要经过一个文化冲突(Cultural Shake)和融入(Fit In)的过程。我自然也不例外。想来这也算是我第三次类似的经历了。
第二次是从北京到武汉上大学时,潮湿,闷热的气候暂且不说,光是宿舍走廊里满耳的“南蛮之音“就让我怀疑不像只是出了京城,到像出了国。当然,真正出国的滋味是6年之后才体会到的。初到武汉时,情绪时高时低。高中同学的来信便成了不可缺乏的兴奋剂。同宿舍7名同学,我不但是第一收到高中同学信的,而且是收到同学来信最多的一个。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拉下蚊帐细读同学来信时的感觉真是幸福极了。为此,我常常是受羡慕和被捉弄得对象。
谁能想到我最痛苦的一次变迁是上京工附中。自小成长环境极其单一,又当惯了好学生的我,到了京工附中才体会到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是什么意思。自叹不如之余,我曾努力摹仿乔郁的字体,苦练晓雄的英语发音,课间像呆子一样听刘珊竹讲红楼梦。总之是想方设法接近我心目中的才子才女们。
高考分数公布的前夜,一个几乎不和同学打电话的我突然发现话筒似乎粘在耳朵上了。电话一个接一个,而且多半人还是第一次给我打电话。那天和晓玫漫无主题聊得最久。讲听到的小道消息,讲毕业了想做什么。我第一次有一种被接受的感觉,在大家都焦虑迷惘的时候,会有人想到找我聊天,让一个原本十分难熬的傍晚,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上京工附中,上大学,后来到美国,人越走离家越远。可不管走多远,我永远拥有一个温馨的回忆,这里有乔郁的成熟和稳重,刘珊竹的出口成诗,马勇光的幽默和灵敏,李一多的智慧,那文涛的仗义,蒋薇的善良,朱小京的憨厚,韦容的大度,罗佳的诚肯,马平和王晓玫的开朗,孔娟和邵晓岩的腼腆,仇强华的风风火火,黄智先的多愁善感,丁明的聪颖,张向英的亮丽,黄凤英的谨慎,还有好多好多。。。
献给京工附中803班2004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