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校友园地

校友之家您的位置: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庆专栏 > 校友之家 >

我永远尊敬的老师-75届2班张燕婉

时间:2012-11-27 12:20:24 作者:admin

  在我的中学母校-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原名:京工附中)即将迎来60年校庆之际,我又一次回想起我的母校和那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老师们。每当我想起这些中学老师,我有很多感激的话要对他们说,我今天能顺利地成长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国家科技骨干,无不归功于中学老师对我的辛勤培养。是您们传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教会了我们做人的真谛,培养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人们颂扬之今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感受不深,但当我步入中年,事业辉煌的时候,回想起我人生道路中走过来的每一步,实际都离不当年中学老师对我的教诲,是老师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他们像烛光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是1971年2月进入京工附中读书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在那个“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年代,我们每天的第一节课是“天天读”,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既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也培养了我们的记忆力。运动一来,批判稿、大字报纷纷上墙,跟着潮流走没错,还同时练习了写作。我们的中学时期,校外劳动比较多,在“三学”运动的带领下,我们每学期都要停课参加劳动,如:三夏劳动、校办厂学工和学军等,既学习了劳动技能,还在劳动中锤炼了意志。这段劳动经历为我以后能在工作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我们那时的中学时代,虽然政治运动和课外劳动占了不少学习时间,但我们从中也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我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学会了团结互助,更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在我学生时期的学习经历中,我由深深地感谢我中学时期的京工附中的校领导和任课老师们。那是七十年代初期,尽管学校经常组织政治活动和课外劳动,但我们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没有被耽误。当时京工附中的师资力量就很强,部分老教师是从北京工业学院调来的大学老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教我们班数学的王家启老师,数学课总是讲的那么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每当看到王老师解出代数题和论证出几何题时,我总是感到无比的惊奇和兴奋,我的大脑细胞也在被一点点地被激活。当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