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考试怯场 考试心理调节的黄金法则(一)
一、调控情绪
高三面临人生的关键时刻,是尽全力拼的阶段,高考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要在这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查能力的选拔性考试中取胜,唯有全面提高素质。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自我心理调节,以踏
实准备这个不变,来应付高考复杂的多变,以良好的情绪投入下阶段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它又似加速器,使人的学习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我们需要积极、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学习成功的动力。
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而显示出更高的效应,人也会因此显得更聪明、更能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富有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使人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想象贫乏、思维迟钝、心灰意懒。
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因而我们高高兴兴地学与愁眉苦脸地学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心情高兴时,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会感到大脑像海绵吸水一样,比较容易把知识吸进去。而烦恼、焦虑、愁闷、恐惧时,会降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抑制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发展。
二、适度焦虑,激发动机
有些同学因前阶段的成绩不理想而担忧,怕看到家长失望的目光,眼看离高考越来越近,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虽然天天挑灯夜战到深夜,但效率不高,睡眠质量不高,常做恶梦,第二天头脑昏沉沉的。看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家长和社会过高的期望已使这些同学的情绪处于过分焦虑状态。
其实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这就提醒我们要调控情绪保持适度焦虑,客观地认识自我,在学习中扬长纠短,讲究学习方法,为实现理想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奋进、拼搏。
消除过分焦虑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低落、焦虑,且效率不高。因为这种心态不利于大脑正常发挥作用,同学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当你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时,脑海中先浮现出令你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一分钟,并在心中默念三遍:“考试前我一定能复习好”,我绝对有能力学习好,然后充满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不妨试试,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在我们每位同学的体内都有一颗成功的种子,也许有的还在休眠,快些把它唤醒,它会把你带到成功的高峰。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复习学习效率。
防止考试怯场 考试心理调节的黄金法则(二)
三、增强自信,克服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其由来是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在利亚长跑健将,从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他运动巅峰期的两奥运会上,却连连失常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大赛中的失常现象。
其实“克拉无现象”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
,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因此容易怯场。如:一进考场便心跳加快,头脑晕乎乎的,面对试卷,脑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场,又感到题题会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考试结果也说明,许多同学落榜,并不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从而导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而发生失误。可见考场不只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考生有无良好心理素质的考验。
考试怯场的原因来自三方面: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高考比的是实力。考生只要抱定平常心,潜心复习,临场发挥出最佳状态,考出真实成绩,那些“最好的”大学才不再遥远。
运动调节美景联想 五种方法缓解考生压力
本报聊城5月19日讯(记者 陈洋洋) 近日,高三学生家长邢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儿子小亮最近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出现了失眠、焦虑、厌食等症状,家人非常着急。专家表示,5种方法可以缓解高三考生的压力。
聊城大学心理教育专家赵富才表示,高考在即,考生压力大是常见现象,但要想办法尽快消除紧张情绪,避免影响复习效率。他建议,缓解高考压力可以试试以下办法:
沟通排解法:压力大时最忌讳拒绝交流,考生可适时与家长、老师或者知心朋友进行沟通交流,敞开心扉,避免压抑。
运动调节法:科学安排时间,课间走出教室,活动一下筋骨,坚持每天晚间散步、慢跑,可以舒缓情绪。
音乐缓解法:舒缓的轻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比如国外的轻音乐以及多种乐器的中国古曲等。
呼吸放松法:学习之余,闭上双眼,深呼吸,饱满地吸气5秒钟,憋气20秒,均匀呼气10秒钟,反复练习15次,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
美景联想法:静谧的美景有助于放松。疲劳紧张时,考生可闭上眼睛,想象平静的海面、雪花飘落等自然场景,有助于缓解情绪、加快入睡。
孩子同样需要宣泄情绪
家长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你一向乖巧的女儿忽然和你硬碰硬地大吵了一架。你一定很生气,想要给她点颜色瞧瞧。或是你一向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儿子突然有一天宣布他逃课一天,还打算跟老师抬杠,你一准火冒三丈,想要好好治治他。也可能你一向规规矩矩的孩子某一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拼命摔东西,任你喊破喉咙也不开门,你肯定有一种想把门劈开进去揍他一顿的欲望。如果某一天你真的遇上了这样的事,请你不要大惊小怪,忍一忍,让他(她)痛痛快快地发泄一回,做一件他(她)认为惊天动地的事吧!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给块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将心里的一个角落封闭起来只装入自己的小秘密,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他们的心里充满幻想,跃跃欲试。今天看了一本武侠书就想去当大侠,明天看了一场电影又想去当海盗。尤其是那些一向乖巧听话的好学生,他们偶尔也会想做一回“坏孩子”过过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为了父母的高兴,也不必博得老师的表扬。或者,他们忽然觉得自己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内心烦躁不安,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这时,你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保持沉默。如果你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你何必在乎孩子偶尔的反常行为呢?相反,你应当为自己的孩子懂得采取这种并不太糟糕的发泄方式感到高兴。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压力使处在天真烂漫年龄段的他们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总把学习、生活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所有不愉快闷在心里,长此以往,难免有一天会做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泄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做到豁然开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尽管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你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你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总要适可而止。当你的孩子情绪平复后,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你的宽容心存感激。这时,你再适时说教,他一定心悦诚服,岂不一举两得?
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可以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如同你了解晴天和阴雨。当发现他情绪低落或反常时,引导他们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你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疏导;你可以带孩子到野外登山或进行较激烈的体育活动,让他的情绪得以释放;你可以兑现一件他久为期盼的承诺以满足他此时不平衡的心理;或是你主动离家一天,让他邀好友们来开个聚会,任凭他们扯着变调的嗓子唱卡拉OK,或疯狂地扭一扭迪斯科……你会发现他并不会滥用你给他的自由,相反,你的理解拉近了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你们彼此相处会更和睦、更愉快。
怎样帮助孩子应付考试压力和焦虑?
考试是许多孩子都紧张的事。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虽然离中考和高考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是,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烦躁不安、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胡思乱想、记忆力减退、没精打采、对学习失去兴趣、睡眠质量下降、多食或少食等。怎样帮助孩子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 、老师家长要多表扬和鼓励; 2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并能从中获得满足; 3 、培养独立性和动手能力; 4 、有大目标同时还有小目标,每有小的进步都能自我激励。可以让孩子拿出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列出优点,右边列出缺点,每天多看看优点。挤出饭后、睡前和学习疲劳时的时间,参与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自己做学习计划,每天按计划完成,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再怀疑。
其次,有些孩子眼高手低,一心要上重点校,但是学习拖拖拉拉,有时还忍不住要看电视、玩电脑、听歌曲。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定一个客观的目标,而在行动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平时写作业也应该像考试一样按时间完成,不要听音乐、看电视、吃东西等,也不要一个问题想半天,平时紧张,考试时就放松了。另外,平时要大量做题,考试时一看那些题的类型都见过,自然就不紧张。要提高学习效率,并不是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一个成年人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 50 分钟,所以不要连续学习好几个小时,造成用脑过度,神经衰弱,应该是学习 45至50 分钟,休息 10至15 分钟,大脑休息的最好方式除了睡眠以外就是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紧张是一种条件反射,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四肢发麻、大脑一片空白,甚至要恶心呕吐等,许多人在紧张的时候,拼命控制自己,但越控制却越紧张,应该在紧张的时候做深呼吸,然后不控制紧张的情绪,顺其自然,为所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