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教学教研

课题研究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

三、“结束技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4-04-23 15:21:46 作者:admin

 

由于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的训练不可能是按照某种固定程序的操作,而是需要学员对具体教学过程进行决策和计划。这种决策和计划是否按照技能训练的要求而制定,则成为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任务

学员在训练中往往容易将结束技能的理论和技能行为模式放在一边,而按自己原有模式去设计教学;或者只注意模仿技能中的行为成分而不注意技能的基本功能和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所以强调结束技能的基本任务是重要的。这样可以防止结束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而从教学效果这一质的方面开始考虑做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总任务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角色扮演中的教学目标。对于结束技能来说,一般应完成明确知识结论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将新知识深化拓展这三项任务,但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这些任务中应有所侧重。

明确知识结论是对前段教学所取得的认识结果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讨论。由于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有快有慢,认识的深度也不相同,在初步取得知识结论后,强调知识结论中的本质内涵是巩固认识成果的关键。强调结论不等于就是重复知识结论的定义,这只能算是粗加工的识记。强调结论还需从正反两方面对知识的内涵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与获得知识结论的教学活动相比应该是简洁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在初步取得知识结论的概括活动中,通常在部分学生中还潜在地存在着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错误认识,而这些仅靠反复强调定义是不能解决的。例如,学生可能识记了圆的直径的定义,但却人为地认为只有竖直位置的过圆心且交于圆上两点的直线段是直径,即圆内只有一条直径。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减少难度只呈现竖直位置的直径,从中概括出直径概念的内涵所造成的。再如,通过实验归纳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后,学生往往会认为ma就是力,因为它等于力F。所以在明确知识结论的讨论中,需要使学生明确所得5结论的物理意义,即ma不是力(在惯性系下)而只是在数量上与F相。

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应知识建立联系是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的过程。如前所述,在知识的保持中同化过程仍在进行,只有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网络式的联系,与相似的知识进行区别才能使知识得以保持。

深化拓展是将新知识的结论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或对反例进行判断。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进一步举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的另一种方式,即应用或称概念知识的具体化。只有通过一定量的对正例、反例和变式的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当然结束教学 活动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识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课堂练习往往是初步的应用。

2、设计方法

在技能训练中明确了做什么之后就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在微格教学中应强调学员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应用教学技能中的技能行为要素和类型,同时应注意在理解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灵活地将技能要素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注意避免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的倾向,使技能训练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反馈

在角色扮演中,应随时注意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以证实事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假设是否准确和及时发现自己事先未预料到的问题。避免使结束的教学活动成为纯粹的教师单边活动。因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在形式上使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要真正地解决建立新认识结构的问题。

结束技能涉及到认知结构的机制和构建的心理学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不充分,在学科教学中的认知结构问题则更显不足。所以在结束技能的教学应用中还应注意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总结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融汇贯通过程中的问题和规律,使结束技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