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三、“导入技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4-04-23 15:38:03 作者:admin
在导入技能的训练中如何将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具体应用到教案编写和角色扮演中,是学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教案编写和角色扮演应作一些具体的指导。
1、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理论指出外界的刺激若能引起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就能产生认知需要。在教案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分析教材内容,首先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点步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具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这样就确定了问题情境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其次,设计具体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这对矛盾。例如,对于“光的折射”教学内容,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的与此相对的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教师演示筷子在空碗中与在盛水在碗中的现象,也可以设计学生实验,用铁丝插空鱼缸中的橡皮泥,再插盛水的鱼缸中的橡皮泥。学员在设计教案时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不能有意识地、恰当地寻找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即对教学中的基本矛盾分析不足。有些人甚至认为直接点出课题讲新内容就行了,用不着这么费事。下面这段中学语文《茶花赋》课文的直接导入可以说明,就是很简短的导入也要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这段导入是:“今天,我们学习《茶花赋》,作者杨朔。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假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充盈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勤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我们的心中就涌起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可是我们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就写不出了。有的同学就问,祖国那么大,怎么表达?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茶花赋》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这里的问题情境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与学生用笔来表达这一主题的困难。这里对学习期待的指引是提出主问题:“祖国那么大,怎么表达?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的指引是:“《茶花赋》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可见在导入设计中,分析教学内容抓住主客观矛盾,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关键。
2、引出学生的原有相关观念与新内容对峙
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问题情境的设计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角色扮演中使问题情境中潜在的矛盾或差异表面化、激化,被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角色应该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与新内容相关的内容,与新内容形成对峙。例如在初中“功”的导入中,先引出学生的相关原有观念。用手指分别在桌面上推一个一千克的砝码和推一个火柴盒,都推一米的距离,体会哪次费劲,哪次用的力大。这一实验的目的就是引出学生的原有观念,即用的力大,就越费劲。然后再作实验,用手指推一千克砝码,一次推一米,另一次只推5厘米,问用力的情况和费劲的感觉。这是呈现新情境并使原有观念与新情境相互作用产生某种不协调,构成引起动机的动态作用机制。
3、提出主问题引起学习期待
完整的学习启动机制还应该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具体的方法就是对问题情境的导入活动进行概括,提出下面教学的认识主问题;其次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的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途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形成学习期待。例如“功”的导入中的主问题是,作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与作功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的指引是,我们重新分析前面的两个实验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结论。学员在训练中往往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而忽视或漏掉对学习期待的指引。提出主问题是导入与后继教学的衔接点,是对导入活动的概括,又是对后继教学活动的指引,所以在训练中应使学员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导入有头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