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关动机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时间:2014-04-23 15:38:15 作者:admin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在心理学中一般指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关的调查指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内容有趣。
(2) 教师讲课生动,听得懂,记得住。
(3) 学习能启发思维,锻炼思维。
(4) 有课外读物,课外活动。
(5) 学得好,对升学考试有用。
(6) 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用。
(7) 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
(8) 家长要求,好朋友的影响。
(9) 学校开设了这门课,不得不学。
归纳这九个方面的动力因素,可以看出学习的动力一般可分为三种,即推力、拉力、压力。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追求,是一种发自主体内心的学习愿望或要求,如上面的(1)-(4)方面的动力因素;拉力是学习活动的结果和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的吸引作用,如上面(5)-(7)方面的动力因素;压力一般指客观现实对主体的要求,它迫使主体从事学习活动,如(8)和(9)两个方面的动力因素。这三种作用力中,压力不是独作用成分,它或者转变为拉力,或转变为推力,才能促使主体从事环境要求于他的学习活动,而不能单独、直接地产生学习动力。学习动机不是单一因素,它的各个因素也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的。确切地说,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有机作用成分是推力和拉力,作为主体的学习愿望的推力,实质上是主体的一种学习需要;而只有当主体对他要完成的学习活动的结果有某种期待时,学习活动才会对他有吸引力,所以拉力实质上是对学习结果的期待。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业成就的倾向。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需要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即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认知需要是一种要求知道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需要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本身,并以接受刺激获得知识为满足。实验表明,人有接受刺激的需要,而任何一种新知识,如果使主体感到和他原有知识不协调就是一种刺激,主体就会产生趋向这种刺激的倾向。认知需要是学校情境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需要。
交往需要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个体希望获得长者或同学集体的赞许或受纳的需要。这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把学习作为赢得赞许或受纳的手段。
自我提高的需要指由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和交往需要一样,自我提高需要也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指向赢得地位和自尊,并指向未来的学术和职业方面的地位和成就。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相关,但又不等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外在的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事实表明,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所以具体些说,导入技能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期待。
3、学习动机的动态作用形式
以上是学习动机的静态分析机制,现代教学论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的理论,说明了在教学条件下学习动机的动态作用形式。前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他认为,(Ⅰ)只有当这一矛盾是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相适应的;(Ⅱ)矛盾是在教授过程中必然产生的;(Ⅲ)而且这一矛盾作为困难被学生个体充分地意识到,从而成为学生本身意识中的矛盾。只有在这些条件下,这一基本矛盾才能形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对于教学中的导入活动来说,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化的必要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学习动机的动态作用形式。
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转化而成的。这里所说的学习情境是教学中对学生具有新异性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编码”(即对教材的处理)及采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任务。并非任何有新异性的学习任务都能转化为问题情境。达尼洛夫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习任务对某一具体的学生集体而言是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的。事实说明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形成问题情境而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矛盾是在教授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所谓“必然产生的”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按照这种联系展开的教学是符合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在导入中抓住了这种联系就抓住了问题情境设计的规律,由于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以及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认识方法,都镌刻在教学内容之中,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材料时必然受教学材料本身逻辑规律的制约。新的学习材料必然要对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提出某种要求,这种要求的必然性体现为知识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成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情境时,就应该充分体现这种规律,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这一规律为导入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依据的原则——按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方案。
达尼洛夫对产生教学过程动力的另一条件是“这一矛盾作为困难被学生个体充分地意识到,从而成为学生本身意识中的矛盾”。这说明问题情境是对一定学习主体而言的。它代表了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完全客观的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或学习情境的呈现还不能构成学习动机的动态作用。只有在导入中将学生的原有相关经验调动起来去解释新问题,使学生看到联系和差异,即产生心理上的某种不协调,使问题情境设计中的潜在矛盾表面化、激化,被学生认识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才能形成学习动机的动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