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一、“导入技能”的基本任务
时间:2014-04-23 15:38:28 作者:admin
导入是教学进入新课题时的教学行为,平时上课开始时的开场白就是导入,但在进行微格教学前许多教师对这方面教学行为并不是很自觉的,有些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进行导入技能的训练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导入,导入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导入技能的训练成为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1、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上课前是否认真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讲这节课”的问题,有的教师会说教材上写着我就得讲,这有什么好问的。大多数教师会说为了达到某某教学目的。但要真正明确教学目的首先要考虑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来说,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中确定教学目的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就很明确了呢?应该说这还是不够的,只有同时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教学内容的问题才能使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要知道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而且还要知道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只有明确了这种关系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活动,否则教学就会失去对象,养成照本宣科的毛病。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只有明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知识能力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同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只有感觉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某种关系,才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投入学习,反之则是被动学习。通常学生不能自发地发现新知识对自己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也不能自发地发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的导入是必要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的的对象也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活动,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开始时引起学生适当的动机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导入技能的基本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
关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条件不少教育学家都有所论述,了解这些条件对进一步明确导入的意义和基本任务是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在他的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中提出了关于主动学习的基本观点:第一,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这表现为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又无视一些信息,并从中进行推论。第二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即总是涉及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认识过程经验。这一观点说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生成并不完全依赖外部的信息刺激,而必须是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在感知和构建事物意义时又总是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维特罗克进一步指出了激活主动学习的条件;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存在着影响个体知觉和注意的各方面内容,其次是有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这说明新知识的刺激若与原有知识经验完全脱节就不能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还必须引起学生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即对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进行方向性的指引。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每个学习者头脑中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外界环境的刺激首先作用于认识结构。认知结构倾向于它才能被知觉,否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皮亚杰认为,并不是所有外界刺激能引起知觉从而产生学习,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这说明,要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要使外界刺激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而且还要构成某种矛盾引起心理的某种不平衡。关于这一点,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也早已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由以上教育家们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学要真正取得效果则学生必须是有目的的主动学习,这说明了导入的必要性。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倾向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说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构成某种关系,即建立联系并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说而未能之貌的状态下,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地展开。这说明了导入的重要性和导入活动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