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报]战胜死亡的青春——记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黎阳
来源: 阅读: 日期:2010-03-22 00:00:00
大学三年,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重症病房一度成为他的“宿舍”。
2010年,他荣获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他就是兰州大学药学院2007级药学专业学生黎阳。
死神擦肩 病魔不是对抗青春的敌手
黎阳生命中的拐点出现在200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当时刚上初三的他被确诊为I型糖尿病。
糖尿病,素有“富贵病”和“不死的癌症”之称。患糖尿病之后,患者会由于胰岛素不足,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减少,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快。脂肪分解后会产生酮体,在正常的情况下,酮体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然而,伴随着脂肪加快分解,血液中的酮体会大大增加,就产生了酮症,这时血液就会变成酸性,称作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发生昏迷。黎阳所患的I型糖尿病,虽然可以用胰岛素治疗,但由于发病急且并发症多而使血糖更难控制。
这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是黎阳后来才知道的。但是,在经历了一次次住院抢救,以及食欲减退、腹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呼吸加深加快、呼气如烂苹果味的反应后,黎阳很快就对糖尿病有了切肤之痛。
慢慢地,黎阳适应了这种难缠的病症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中的变化。在病床上读到霍金的故事,更让他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清醒的认识,“糖尿病只是一个事件,而不是宣判。重病不是我拿来让自己堕落的借口,也不是用来对抗青春的敌手,它只是一种病而已,是一种激励我不断奋斗的动力而已。”黎阳说。
每天打四次胰岛素,再加上药物治疗,一天就要花去350元左右。父母都绝望了,可黎阳却决然地说:我要继续读书。带着病,他于次年又一次踏入了向往已久的教室。从那时起,黎阳每天的生活就在注射胰岛素的缝隙里穿梭。胰岛素注射要在饭前半小时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为了准时上课,从初三一直到高三,黎阳每天早上坚持六点起床注射。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羸弱的身体放学回家时,几乎都已是深夜了,他还需要再注射一次胰岛素才能睡觉。注射,上课,再注射,这就是黎阳高中三年生活的掠影。
“我在高中,由于生病,在学校似乎是游离状态,更多的是靠自学,就连注射后的半个小时也被我用来做题了。”2007年,黎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
在大学里,他参加了军训。时隔4年之后,黎阳第一次参加剧烈运动,“很久违的感觉,突然觉得回到以前,那个初二在篮球场挥汗如雨的我。”
由于担心军训中的剧烈活动会损坏家里花3万多元给他治病购买的胰岛素泵,他又恢复了高中时原始的针管注射。为了不让同学们特殊照顾自己,黎阳隐瞒了病情。每次注射他都躲在狭窄的厕所里,每次注射流出血就用手按一下,再匆忙跑去军训。每次注射完还要等半个小时才能吃饭。军训场成了他的食堂,往往在教官喊集合时刚好吃完饭。就这样,一天四次注射,他完成了军训,没有一次迟到早退。
在大学,黎阳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胰岛素的保存问题。由于胰岛素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而黎阳没有冰箱。他找到校外一家面馆老板,老板在了解了他的病情后欣然答应。为了感谢他,黎阳主动提出每周末给他的孩子补课。
“那时,老板总会做很可口的饭菜,那是我每周吃到的最有营养的饭菜呢!”黎阳很感谢那位老板。“有时候,胰岛素突然凌晨没有了,我得赶紧去拿,老板总会在门口等我,有几次天都没亮呢!在我生病期间,大家都对我很好,感觉世界都在围着我转!”
2007年10月,黎阳突然感到胸部剧痛,喘不过气来,被医生诊断为气胸,他再一次告别了剧烈运动,体育课也改为保健课;11月,胰岛素泵出现故障,血糖难以控制,酮症中毒的他再一次进了兰大一院……
“年纪轻轻,隔三差五的就住院,看着揪心啊,这孩子,不知从死神身边走过多少次,但在病房里,他却显得很淡然!”他的主治医生成建国说。
“他已经成了使用胰岛素泵方面的专家了,住院期间还教其他患者使用呢!”成建国说。现在,黎阳依然每五天换一次导管,每三天换一次胶贴,每次操作完半小时再吃饭,每一次打针换药、测血糖、买药、买耗材都由他自己完成,俨然一位医生。
由于多次住院,开朗的黎阳在兰大一院有不少医生朋友,“去年‘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就是成医生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发起的,医院好多医生护士都为我投票呢。”说完,他禁不住笑了,“很可爱的医生呢!”
“有些事不管经过多久都不会淡化,虽然病情是我心中的痛,一旦稍稍触及就有可能痛不欲生,但我愿意诠释坎坷的人生和面对现实,要么我被痛苦击倒,要么我把痛苦踩在脚下,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身上密密麻麻的针眼,它们是我坚强的痕迹。”黎阳说。
潜心学习 精神让生命迸发奇迹
“如果你是一个精神向上的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人,你的精神是可以引导你的生命发生改变的,那种‘不放弃’的精神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能起到至少百分之六七十的作用……”这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晚会上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在黎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07年12月,黎阳迎来了他在大学里的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面对考试,黎阳一向坦然,因为他知道经过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可是由于糖尿病并发胃溃疡,他又一次被救护车送进兰大一院。十天过后,当他返回校园时,考试已悄然而至。考试当天黎阳有点低血糖,但考场上他硬是坚持将卷子答完,并最终取得全院最高分。
临近学期末,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准备考试,可他却由于导管阻塞引发酮症再次住院。“原则上每五天就要换导管,可是一想到一支要45元,我便坚持每支用十天。时间一长造成管道被阻,药物无法进入体内,几个小时后便引起了酮症。”返校之后紧接着就是期末考试,凭借平时的功底,他还是以平均每门功课85分的成绩完成了考试。
2008年5月,黎阳打着吊针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在那之前,黎阳因忙于公益活动体力不支住院,又得知奶奶生了重病,连夜买火车票赶回家一趟。血糖不稳定,情绪也不好,老师同学都劝他放弃这次竞赛,可是黎阳的态度很明确:“既然报了名,就要去参加,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啊。”于是,黎阳走进考场并拿到了全国三等奖。
在学习之余,黎阳对科研十分感兴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劝他不要太累了,身体最重要,但是他却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先后申报到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初三住院时,主治医师史丙银教授曾跟我说过,‘你以后上学一定要好好研究你的病,争取减轻其他患者的痛苦。’这是我和他的一个约定呢!”刚进大学,黎阳就时刻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进展,积极投身科研,通过博客和个人网站宣传糖尿病知识,笔耕不辍的他也曾以文字形式发表在院报上。“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呐喊”,一位院报编辑对他的文章如是评价。
2008年12月,黎阳因劳累过度而严重高血糖再次住院,但他却利用这次机会在兰大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汤旭磊教授处完成了降糖治疗法,并通过研究成建国教授提供的临床病例,对胰岛素泵疗法作重点探究。
2008年底,黎阳申报的“葛根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与最佳精制工艺的探究”项目在2009年兰州大学“之德”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活动中脱颖而出。他的指导老师不乏感慨:“他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一整天,他不说,我们也就忘了他的病。”后来,该项目的论文发表到国内核心期刊上。
指导老师费冬青对此评价很高:“虽然只是做了分析这一步,但对一个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探讨葛根黄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原因的道路上,他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在2009年5月的兰州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活动中,理工科的黎阳选择了社科类项目,他的课题“基于诺贝尔奖的文献分析来看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取得了不小的反响,黎阳却很谦虚:“角度不太专业,研究面也有点小,但尝试一下,感觉很开心,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2009年,黎阳就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尹星腾老师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浅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论文”。
目前,黎阳手头做的项目是2009年黄酮研究的深化——将黄酮的抗癌作用用到引导细胞凋亡,治疗牛皮癣类疾病的方面。
正是与史丙银教授的那个约定,让黎阳从严重的微血管病变和肌肉萎缩的并发症中坚强地走了出来,开始了用专业知识征服不治之症的探索之路。
“我打算考研,希望能在糖尿病这块领域做更深的研究。”大三的他,面对今后的路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虽然当今医学界还没有彻底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被我们攻克的,我愿意为那一天做出自己能做也想做的。”
相信未来 感恩伴随爱心漂流更远
人胰岛素4支,280元;专用电池1节,40元;专用导管4支,180元;胶贴10个,50元;血糖试纸10个,70元……这个帐目是黎阳每月除日常开支外必须的治疗费用。患病七年来,家里为黎阳先后花去十余万元。而父亲下岗、妹妹上学、奶奶疾病缠身,更让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捉襟见肘。
“疾病不可怕,贫穷更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疲倦的状态”,每每想到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时,黎阳就用这句话在心里默默鞭策自己。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黎阳先后做过家教,干过清洁工,发过传单。就连寒暑假,在紧张的社会实践后,他都会选择留在学校找份兼职。在大学生活里,他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假期。
“像你这种情况,你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助学金啊!”刚上大学时黎阳就听到了别人对他善意的建议。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申请贫困生的资格,“我想我们院有更多需要资助的人,他们更需要这些钱来解燃眉之急。”黎阳解释说。
“请不要把我当病人看”,这是黎阳身边的同学听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还经常跑去献血。大学两年,黎阳先后义务献血6次共1500ml,“虽然我得病了,但是我的血还好着呢!”黎阳说。
“黎阳最让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克服病魔的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不知道因为忙于公益住过多少次院!”辅导员畅兆锋老师谈到这个相处三年的学生,有点无奈,更是感动。
2008年6月,黎阳随学校社会实践团到兰州市南昌路社区进行10天的活动——慰问孤寡老人,举办社区运动会和文艺晚会。由于往返奔波,胰岛素泵发生故障导致他血糖升高住院一周。就在出院后,时不时还头晕的他又匆匆奔走咸阳、宝鸡等地参加寻访校友的活动。
至今,在校团委的档案室里仍能看到黎阳在校友寻访活动中写成的一万多字的校友访谈录。“他这个稿子是学校当时22支社会实践队伍中唯一一个由个人独立完成的,材料翔实,真实感人,给我们的兰大百年校庆带来了一份厚礼。”校团委的一位老师说。
2008年12月,黎阳发起成立了兰大爱心漂流队。谈起组建爱心漂流队的初衷,他直言不讳:“在重病监护病房中,是辅导员帮我签的病危通知书;住院时,是同学们逃课为我送来饭菜,班主任为我垫的钱。他们给了我太多关心鼓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要让爱心洒到更多需要它的地方”。
团队成立后,在他的倡导下随即举办了“为地震灾区孩子写下祝福,献出爱心”的贺卡捐赠活动。为了得到赞助单位提供的贺卡,黎阳饿着肚子在甘肃省邮政公司一等就是七个小时。
“我们把活动筹集到的7000多元钱都存在卡上。黎阳让一个人保管银行卡,一个人设密码,一个人监督,只有3人一起时才能取出钱,后来全部捐给灾区了。”爱心漂流队队员郭昕还清楚地记得灾区的孩子们在收到他们捐助的衣物后露出的笑脸,“当时,好多队友都很触动,黎阳为此还湿了眼眶!”
2009年暑假,黎阳又发起组织爱心漂流队赴陇南地震重灾区康县进行社会实践。为了节约路费,他们选择了中途要转3次的火车,队员们都背着沉重的物资,到达一个站往往都是后半夜,就这样来到康县。此时康县恰逢50年一遇的洪水,“当时洪水已经涨到旅馆的二楼,我们就住在三楼。”郭昕回忆道。
黎阳和队友们克服种种困难,进行了义诊、物资捐助、疾病知识普及和支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当时,等待义诊的百姓排了好长的队,于是我们延长了4个小时。”郭昕说。这次团队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陇南日报》和陇南电视台、康县电视台也对他们“爱心漂流”进行了长篇报道。
在康县的活动结束了,但爱心的感召力却在校园内爆发。目前,兰大爱心漂流队的成员已由刚开始不到5人的自发组织、发展到二十人左右的团队。黎阳正在向学校申报将“爱心漂流队”设为社团,并开始策划各种公益活动。
“我要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因为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找到了新的价值和感动!”黎阳在博客中写道。在他的博客上,读者还可以看到关于爱心漂流系列活动的进展,有活动成功的喜悦,也有宣传爱心的呼吁,更有一首诗,向世人宣告着他的永不言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托住那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爱心漂流、大爱无疆(本报记者 王兴东 法伊莎 团学新闻中心 李静 唐卯霞 李懿鹏)
(《兰州大学报》2010年第2期第3版)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