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报]他用生命诠释大爱——追记英雄校友吴战保
来源: 阅读: 日期:2010-04-02 00:00:00
他曾和女朋友约定,要携手走完一生,但这样的誓言,却只能成为孤独的回忆。
他曾在牺牲前一天晚上,和战友为理想侃侃而谈,但这些憧憬,却化成了休止符,与他的名字永伴。
没有豪言壮语的宣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吴战保的离去,正如流星划过天空,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那耀眼的光辉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年轻的生命倒在抗击甲流第一线
2009年12月9日,是湖南省永州监狱警察吴战保26岁的生日。
一大早,他的战友们就送来了生日蛋糕,可是平常热情谦逊的他,却不能说声谢谢,而是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簇拥着的水晶棺中。
回荡在人群中的,不是欢快的生日歌,而是低鸣的哀乐:一颗颗泪珠化作一个个追忆,一个个鞠躬化作一片片哀思。
2009年12月6日凌晨,注定是个让人心碎的时刻。
2009年12月5日傍晚,为抗击甲流而参加监狱全封闭式管理执勤的吴战保像往常一样,清点服刑人员人数、清理劳动现场,将服刑人员带回监舍。突然,同事发现他的脸色有些异常,便劝他到医院看看,却被他以工作紧张不便离开为由拒绝了。直到最后实在挨不下去了,他才同意请监狱医生来看看,而且执意要在工作岗位上打针输液。
然而,战友们谁也没有料到,平时生龙活虎不知疲倦的吴战保,这一趟就再没有起来。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源性疾病,吴战保当晚牺牲在抗击甲流第一线的值班岗位上。
听到弟弟牺牲的消息,吴战保的姐姐吴金秀“感觉天塌下来了,站都站不稳。”因为担心年迈的双亲无法接受弟弟牺牲的消息,吴金秀首先将噩耗告诉了自己的姑父,再通过姑父告诉父母。
突闻噩耗,吴金秀的母亲当时两次晕倒,坚强的父亲也是老泪纵横,痛不欲生。一家人陷入到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中。
早上7时,吴家人坐上车,来到永州监狱。此时,离吴战保牺牲只有十多个小时,年仅26岁的吴战保此刻还以他惯有的倔强姿势,静静地躺在他工作的岗位——办公室的一张木床上。
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所有在场的人泪花纷飞。
平凡朴实的农家儿
1983年,吴战保出生于湖南省东安县南桥镇南桥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姐弟三人,吴战保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是父母眼中传承香火的希望。
1995年,12岁的吴战保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东安四中。可是入学后不久的一天深夜,他却偷偷跑回家。父亲很生气,责问他为何辜负家人一番苦心。年幼的小保哭诉道:“我舍不得爸妈,惦记着家里刚出生的小猪仔,又担心田里稻子没人收,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书。”
一个12岁的孩子,深夜行走在离家20里的小路上只为看一眼家里那昏暗的灯光。朴实善良,从这里找到了原始的注脚。
上大学后,每年暑假,顾不上路途遥远,吴战保都要赶回家里,帮年迈的父母干农活,周围邻居都开玩笑道,“大学生摸笔杆的手怎么能受得了田禾的扎割?”吴战保也只是笑笑,擦擦脸上的汗水,继续干活。
1998年8月2日下午,放假在家的吴战保正在田里帮爸妈割禾,突然听到池塘方向传来“救命啊、救命啊”的哭喊声。他扔下镰刀就向塘坝跑去。当吴战保赶到时,同村村民吴教现的儿子吴俊勇,因在池塘里洗澡,突然右脚抽筋,全身直往下沉,当时正在水里挣扎着。
吴战保连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跳进了池塘里,救出了被淹的吴俊勇。事后,吴教现拿出100元钱硬是要塞给吴战保,被吴战保拒绝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您这样做就显得见外了。”
“马上就要开始上班工作了,以后就不能再开口向家里要钱,而且还要为家里分担一些负担,让父母不再像以前那么劳累,是我作为家中独子的义务所在。尤其是父母进入六十岁后,我就要尽起赡养、关怀父母的亲情责任。”对于父母的爱,吴战保只能在日记中默默倾诉。
刚参加工作时,吴战保的工资只有900元,可是,他却细心地对其进行了“分配”:计划伙食费支出150元,电话费50元,生活杂费200元,每月结余500元,一年给家里存6000元——这是一个80后的开销单和收支表。
到永州监狱工作后,虽然离家很近,但由于工作繁忙,吴战保很少回家。逢年过节,他还要守在工作岗位上。参加工作三年,有两个除夕他没有回家。
父母问他什么时候有空回家,他总是说“现在监狱工作忙、任务重,请爸妈多多原谅吧!”就连父亲过生日,好不容易回了一趟家的吴战保,也只是匆忙吃完午饭,就立即赶回了单位。
2009年底,在执行多日封闭式管理执勤的吴战保终于盼来了休假。他跟父母许诺,执勤出来后,回家与父母过26岁生日,还说会带女朋友回家。父母每天计算着他回家的日子,还特意准备了他最爱吃的熏腊肉和霉豆腐。
然而,吴战保却没能回来,他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那一句回家过生日的承诺却变成了白发人对黑发人永久的期待。
两年干了三年的活
2008年初南方大冰灾,位于湖南南部的永州监狱也成为重灾区。一天,某监区的厂房不堪冰雪重压塌了,吴战保不顾安危冲进被压塌的厂房,协助值班警察一道紧急抢救伤员。紧张救护中,一名医生看到他的手臂被划伤正鲜血直流,手指也已抠破,赶过来为他包扎,吴战保焦急地喊道:“别管我!先救人!”
2009年8月,季节性流感侵袭永州监狱,狱中上百名服刑人员感染流感,在监内医院隔离治疗的服刑人员顿时人满为患。危急时刻,吴战保积极请战,主动找到监区领导,说自己年轻身体好、免疫力强,要求担任监区防疫专干,协助组织服刑人员共同抗击流感。
从此每天早晚,他都亲自为服刑人员测量体温2次,为隔离区服刑人员每2小时测试1次,并将所测数据统计上报;遇到服刑人员生病,无论大病小病,一律要亲自过问,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监区服刑人员的流感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发生一起病情恶化扩散。
吴战保在日记中对自己说,“监狱警察是我自己选择要走的路,我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我、成就我。”
在服刑人员中,吴战保的公正严明是出了名的。如果有人胆敢触及原则、底线,他会不留情面。在监狱特警队工作两年多,他查处违规违纪服刑人员200多人次,没有一起因处理不公或不当而受到投诉。
2008年的一天晚上,吴战保得知某监区有少数服刑人员在监舍内秘密赌博,于是将参赌的服刑人员一锅端。其中一名参赌的服刑人员找到他说:“吴警官,我们拿点钱出来,你看能不能给我们个机会。”遭到吴战保当即斥责。
服刑人员吴跃群有一次无意中告诉吴战保他得了痔疮,第二天吴战保就给他带来了药。一位同村的服刑人员违纪后向吴战保求情,却被吴战保回绝。
据不完全统计,吴战保每月对服刑人员的谈话教育都在30人次以上,先后转化顽固犯6名。他以春风化雨般的柔情,以真心关爱,唤起了一个个沉睡的灵魂,让无数服刑人员感到希望,感受到爱的温暖。
“干起工作来不要命”,这是吴战保留给同事们共同的印象:“每一次值勤,他的工作时间都在15小时以上。特警队的工作是个苦差事,工作任务重,临时性事情多,并要随时待命处置突发事件和临时性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休息时间和休假经常无法保障。”
在特警队两年时间,吴战保参加巡查1300余次,参加大规模清监查监行动100余次,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战友评价他“两年时间干了别人3年的活。”
“感谢兰州大学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吴战保的母校是兰州大学。
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这个活泼、开朗、热情、真诚的阳光大男孩,很快就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大一时作为班级篮球队主力,参加学院篮球联赛,获得了亚军;他热爱音乐,喜欢歌唱,喜欢读书,喜欢创作。大一时跟班级同学自编、自导、自演话剧《舌战群儒》,获得了学校新生文艺调演的特等奖,并成为他所在学院的标榜。
吴战保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班长。他的同学回忆说,跟他交流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让人觉得踏实、放心。大二时,吴战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接下来的支部改选后担任组织委员。2005年7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先进性教育结束后,吴战保提交了工工整整的2万字学习笔记。
得知吴战保牺牲的消息后,他大学时的辅导员许希辉连夜在博客上写了追思文章,“在汶川大地震之前,80后的形象是非主流的,而‘躲猫猫’等事件的发生,又让狱警的形象,以负面居多。吴战保作为一个80后的狱警,身兼这两重身份,他以自己的行动颠覆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每次收团费,他总是很仔细地将每一张钱麻成一顺,方便清点,而且从不出错。在担任团支书和班长的四年中,他不仅完成了所在班级的工作,而且主动承担了很多其他班级的事情。上传下达时,信息在他这个环节不会出现任何偏差。”对于吴战保在校时的负责和热忱,许希辉记忆犹新。
2010年2月25日,湖南省省长周强在吴战保追悼会上说:“感谢兰州大学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2010年3月22日,吴战保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报告会上,吴战保被追授为兰州大学“优秀校友”荣誉称号,这在兰州大学尚属首次。
吴战保没有辜负百年兰大,心底始终打着兰大“勤奋,求实,进取”的印记。
与吴战保同一天参加工作的周楠钧,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个下雨天,我去他的房间找他,看到他的书桌上和床头边,都放了几个桶在接水。他把书和笔记本推到干的地方,仍然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学习。”
吴战保生前居住的宿舍里,最多的就是书籍和他认真摘抄的读书笔记,以及十几本日记,读书笔记涉及监狱管理学,犯罪心理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方方面面。
就在吴战保牺牲后不久,湖南师范大学法学在职研究生考试结果公布,吴战保超出录取分数线近60分。面试阶段,当法学院的教授们从吴战保同事口中知道他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给吴战保颁发一张特殊的录取通知书,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吴战保用他短暂的26个春秋为我们烙下了一个关于价值追求、关于生命意义的感叹号。
兰大为失去他这样的好青年而感到悲痛,更为拥有他这样的好校友而感到骄傲!
记者手记:我们不能拒绝一个真实的英雄
和所有人一样,作为记者,我们也常常害怕英雄,害怕看到被人为塑造出来的“完美”英雄。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英雄”往往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名字,因为,有太多“假大空”式的套话和人为塑造痕迹的“英雄事迹”。
但我们不能排斥现实中存在的真正的英雄。
作为一个偶然概率下离开我们的年轻狱警,在他“成名”之前,一个纯粹而真实的吴战保是什么样的?
对这位校友进行详细的了解后,我们相信,这些细节都是真实的,它们完整地还原了一个80后的年轻人,从贫寒的农家子弟到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再到令人羡慕的公务员考试的胜利者,直至成为一名光荣的警察,不算漫长但充满艰辛的人生足迹。
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看似细小的细节,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人格,铸就了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也许有人要说“不就是病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吗?”我们欢迎这样的质疑。然而,扪心自问,有谁又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很多情况下,正是这种“不就是……”的麻木短视使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渐渐失去诚信,让“问题奶粉”一而再再而三地荼毒那些年幼的身心;很多情况下,正是这种“不就是……”的无所谓使我们的社会和行业渐渐失去温存,让“躲猫猫”、“70码”这样滑天下之大稽的说辞大行其道;很多情况下,正是这种“不就是……”的满不在乎使我们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渐渐失去动力,让网游和泡沫剧占领青春的岁月……
年轻的吴战保校友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校友骄傲、自豪。(学通社记者 杨胜利 本报记者 王兴东)
(《兰州大学报》2010年第3期第3版)
(来源:兰州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