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报]情牵母校 心系科学——记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教授
来源: 阅读: 日期:2010-06-08 00:00:00
100多年后,一位放弃美国知名大学终身教职、毅然响应母校召唤来到中国西部任教的海外学子把这个“哈佛大学玻璃花”的故事讲给他的学生听,意在告诉他的同学们,只要坚持不懈、充满希望,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突出的业绩,信心是事业成功的推动力,真正能够把小事做得最好的人其实也就做成了大事。
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黎家。
漫漫求学路
1963年4月4日,江苏省太仓县城的一个家庭里诞生了一对双胞胎,父亲是抗日军人出身,原在徐州部队工作,转业到地方后,被分配到南昌市政府部门工作,母亲在江苏太仓工作。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又两地分居,出生后不久,较小的黎家由舅舅作主送到了太仓县郊区的奶娘家带大。乡村的生活条件虽说不如城里优越,但奶妈一家给予他的无微不至的爱,让他永生难忘。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黎家身上一直都有那种淳朴、诚实的性格。
他一直随着奶妈过着乡村生活,在农村度过了幸福而充满回忆的童年时光。当时是在农村的一所小学一直读书到小学毕业。在小学学习期间,他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每学期都会获得三好学生奖状,小学五年半共获得11张奖状。说到奖状时,虽说黎家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出的,但脸上仍洋溢着孩童般的骄傲与自豪的笑容。
小学毕业之后,奶爹对他说:“我把你户口迁回城里的家继续读书可能对你以后的发展更好,留在乡下的话因为家庭成份不好,以后不会有好的前途。”虽然非常舍不得奶妈一家,但为了圆长大能像父亲一样做军人的梦,他还是选择了回城。之后他来到了太仓县中学读初中,由于来自农村刚开始时与城里孩子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很快调整好状态迎头赶上,并成为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
之后便是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他当时随父母迁到江西省名校高安中学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是从这所高中考上兰大。现在想想当初上兰大,选择了植物生理专业,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这样选择。据黎家说,当初他的第一志愿并非植物生理学专业,但由于某种原因,最终被当时还不算热门的生物系录取,走进了兰大这个知识殿堂。
从江苏到江西再来到兰州,从湿润温婉的江南来到干燥粗犷的大西北,来到这片看似贫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许荒凉,却渴望与外界交流,渴望富饶的热土。他,注定要在这里汲取足够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来成就自己。
当时黎家所在的高中并没有开设生物课,所以在大学之前,他并不是对生物有很深的了解,而对生物唯一的了解也只是从高考结束后偶尔买来的几本生物书上得来的。
大学的生活远比初高中的生活有趣多彩,尽管当时刚升入大学时对生物这个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之感兴趣。但随着对它的慢慢深入了解,逐渐地被它的奥妙所吸引,开始将钻研作为一种乐趣。
每个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儿,当你感到疲惫,最想放弃的时候,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往往最后能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而黎家,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在兰大学习的四年中,黎家像海绵一样努力地汲取知识的养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回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也逐渐注意到了这个好学上进,勤奋踏实的学生:大四时上曾福礼老师的植物生理学大实验,老师总是喜欢提问,总是在问了一大圈人之后点到他,而他每次都能准确地告诉老师答案。曾老师曾充满嘉许地对他说:“你是块搞科研的好材料。”
当记者问黎家为什么总能答对别人回答不上的问题时,他告诉记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平时比别人多积累一点,多准备一点,那么最终你总是能够比别人做得好。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使得他更加有信心。也许正是当年曾老师的鼓励给了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所以直到现在,他一直认为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才很重要。
在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他来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植物生理学助教,并在两年后考入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取得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他远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将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蓝天。
勇攀科学高峰
来到美国,黎家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国际性的科研环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便是要突破语言关,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他能够在这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应付自如。
“搞科研其实是个很枯燥的过程,首先,你要耐得住寂寞。”黎家说。提到当时的压力之大,用黎家的话来说就是“被逼得太紧,快让人疯掉了”。导师在他进实验室的第一天,首先对他说:“你要保证我在实验室的时候你也要在!”他说:“行!”可是坚持一天两天容易,一直坚持下来却需要很大的毅力。那段时间,黎家每天早上都是七点整起床,冲个澡,之后满眼通红地去实验室,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离开实验室,在读博士的四年半时间里几乎天天如此。尽管如此辛苦,可他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枯燥与困难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黎家的一项项科研成果逐渐开始被世人瞩目,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那个星条旗飘扬的国度做出了不俗的成就:从事植物细胞膜表面受体激酶的功能分析,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以及过受体激酶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PNAS、Developmental Cell、Current Biology、Plant Cell、Plant Journal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于Cell的关于重要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共受体激酶BAK1的原创性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他是油菜素内酯研究领域中的国际知名学者之一;2002年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2008年5月顺利晋升为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授,同时获终身教职……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与诚实的劳动,需要艰苦奋斗和求实创新的精神,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是思想实验室与现实实验室的完美结合。 在之后的科研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黎家都以一种乐观,平常的心去对待它,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比周围的人要更努力一点点,做得更好一点点,但就是这每次的一点点,使他能最终脱颖而出。“搞科研就是这样,当你看到你取得的成果时,那种成就感与欣慰就会将以前的困难与寂寞一扫而光,继而更加激励你去不断探索。”黎家说。成为博士生导师后,他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积极提倡给学生更宽松自由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论,让他们在科研中有更轻松的心态,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
学成回国报母校
2008年,当兰州大学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后,黎家毅然决定回到母校应聘这一岗位。最终,他放弃了美国的大学教授位子,退回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未来两年的经费,关闭了自己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实验室,全职来到兰大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谈及他的这个决定,黎家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是响应母校的召唤,同时他也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一大批杰出人才到兰州来,到大西北来,成为西部大发展的一分子,成为推动祖国科学健康发展的一员,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由于兰大所处地理位置的劣势,近十几年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流失在一段时间相当严重。他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看到了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蕴藏着的无限可能。
黎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兰大,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带来自己的科学热情与全新的理念,他在聘任大会上说到:“我们将致力加强已有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我们也要积极引进海外科学界顶尖人物全职来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积极探索开发和支持有地区特色的研究项目。重视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我希望踏踏实实地做好以上的工作,使我们各项既定的目标水到渠成。”他也一直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母校、在大西北仍然做出了世界一流成绩后的愉快心情!
对于学生 ,他更是充满深情地说道:“作为兰大的校友,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能发扬光大兰大重基础、重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坚定自己的信念,热爱生命科学,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们能重视对自己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自己耐心细致、吃苦耐劳、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希望兰大生命科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生物学家,为我们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赢得荣誉。”
面对多校区办学的现状,黎家更是提出“要像父母关心自己子女一样去关心榆中校区的学生”,从而使“学生能从正面意义上去对待这一切,使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积极进取。”为了让本科生开阔眼界,树立信心,在黎家的倡导下,生命科学学院坚持每学期开展“萃英桥”师生座谈会,在学期中期组织每周一次的师生之间自由式的聊天和无主题的座谈,参加座谈的老师有人生阅历丰富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科研教学骨干,也有年青而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每次2-3名老师,使老师感受到服务于学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于老师课堂之外的魅力,深受学生的欢迎。目前“萃英桥”师生座谈会已经举行了13次,不但有黎家教授和生命学院老师的身体力行,也有复旦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马红教授等的天籁之音。
一年多来,在黎家院长的努力和感召下,以植物激素信号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以黎家教授为团队负责人,2009年申请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植物多重抗逆的分子机理”获批,2009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TCP类转录因子在调控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理”也顺利获得资助。苟小平、李祥锴、许盛宝、易静等国内外年轻学者的加盟使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在采访过程中,当问到黎家最看重的品质和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时,他不断地提到一个词:“诚实”;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爱好广泛:口琴、画画、游泳,很有艺术天赋,记得独自一人在美国的时候,由于与亲人相隔较远,每当思念家人的时候,他总会一个人吹吹口琴,以排解心中的寂寞与孤单。黎家告诉记者,他以前不会游泳,年近四十时,为了有更好的体力与精力去工作,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很用功地去学,现在也游得很不错了。以这件事为例,他对记者说,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且科学地制定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就像德国那对为哈佛大学制作玻璃花的父子一样,你最终一定会成功。
这就是黎家,一个兰大人的心路历程——爱科学,爱祖国,爱母校,此情永不变!(学通社记者 刘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