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 兰大快讯 >

学院动态

[兰州晚报]兰州大学立足西部 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来源:   阅读:  日期:2010-07-06 00:00:00

      2009年,这所高校百年庆典的光辉画卷尚未褪色;2010年,新的发展规划又吹起时代的号角,吹响下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兰州大学的百年历史是西北近代和现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跋涉前行的奋斗史;兰州大学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新征程是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思新、思变”的又一次尝试。这所我国最西边的985重点高校,它与黄河相依相伴,在激流勇进中向两岸播撒文明之光。□晚报记者 张毅

兰大人的西部情怀

  当9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国锠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现身兰州大学的百年庆典上,海内外校友、全体师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当时,郑国锠的身体其实并不算好,在百年庆典期间,他午休经常要到下午4点才能起床,但他还是尽量配合各方媒体的采访,他说让公众多知道点兰州大学的历史,也是在为兰州大学做贡献。这位总想为学校做点事情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兰大,在师生眼中,他已经成为兰大人对西部不离不弃的缩影。

  1951年2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郑国锠夫妇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在上海同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等国内几家大学争先邀请他前去执教的情况下,最后选择了兰州大学。对此,他满腔热忱地说:“回来,就要去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否则还不如待在美国。”文革期间,这位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学家打扫过文科楼的厕所;在上世纪90年代初西北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下,他却投身于自己的科研工作,他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变成了国际细胞学界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规律的研究成果,被认为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兰州大学曾局促于战乱之中,匮乏于少钱缺物,苦叹于人才流失,但像郑国锠院士这样钟情于西部的学者还有很多,物理学家段一士、力学大家叶开沅、化学家刘有成……这些学术元老的到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慕名前来,一个个独具西部特色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现在兰州大学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为西部唤来南来的燕、留下北往的客,在去年兰州大学新增选的郑晓静、南志标、涂永强3位两院院士,其配偶全都在兰州大学工作。他们在学术水平上不分伯仲,共同留校攻克学术难题,创建了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学科。现在多个由教育部、农业部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已经成为培养科学家的摇篮,该校的毕业生中,有近1/3的学生选择留在了甘肃。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兰州大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力学等学科始终位列前沿。百年庆典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兰州大学的评价是该校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扎根西部,成长西部,实属不易。

  短短两个小时的百年庆典晚会,难以承载这一代代人对西部这块土地的深情厚谊;闪亮的聚光灯折射不出一所大学百年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就像万千思绪包裹在一块远年的琥珀中,色彩华丽却永远隔着一层厚厚的油脂。只有郑国锠院士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让这些历史都生动起来,让大家的情感有了个清晰的归宿。看着他面带微笑向海内外嘉宾致辞时,荡漾地不仅仅是简单的母校情怀,而是一代一代人的个人命运随着学校的发展而辗转起伏的人生经历,想到的是每个人在兰州大学所共同拥有的青春和梦想,这是一种类似于“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的怀念,它因为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变得铿锵有力,足以让白发苍苍的校友和青年学子热血沸腾,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兰大人共有的西部情。

立足西部创特色学科

  今天,要问风沙环境力学的最新研究在哪里,答案是兰州大学;草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在哪里,答案是兰州大学;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人秦大河从哪儿毕业,答案还是兰州大学。西部的风沙,催生了风沙环境力学;广阔的草原,带动了草业研究;连绵的冰川为世界送上了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人。兰大人行走在西部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学会了适应西部、欣赏西部,在浩浩荡荡的西北风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布局中,兰州大学是最西边的一所。早在1996年参加“211工程”预审时,兰州大学明确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方针。这是兰州大学办学历史的总结,西部地区的黄土、沙漠、戈壁、高原、高山、冰川、草地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为这所大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舞台和天然实验室。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教授为首的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群体,紧密结合我国西部独特的自然环境,研究其形成及演变规律,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国际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郑晓静教授坚守西部二十载,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下,主动结合国家需求,针对风沙环境中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耦合原理,发展草地产业化农业,将牧草引入农业,使粮食单产提高60%,总产量增加了40%。

  兰州大学在冰川、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生物技术、干旱生态、敦煌学、西北史地、西部民俗、中亚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截至200年,兰州大学与甘肃省14个市、州均有科技合作,涉及甘肃省83个县区的61个,科技合作覆盖率达73.5%。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签订各类科技合同60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8000余万元。20年到2006年,针对西部尤其是甘肃省地方性问题的项目,在兰州大学所承担的各类研究项目中占到60%以上,占所承担“973”“863”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71%。兰州大学建校至今,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0多万,其中包括中国徒步横穿南极第一人、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原子核物理学家、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等人。

  2009年,兰州大学新增两院院士3名,使该校两院院士达到12名。纵观近几次两院增选院士名单,几乎每次都有兰大本科毕业生的名字。有资料显示,1955年至2009年,兰州大学有11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居全国高校第27位,2007、2008年,兰大连续两年获得7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大多都与西部特色研究相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郑晓静在研究生年会上谈到自己的成果时说,是西部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她说:“兰州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和西部独特的地理优势,为科研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如果在南方一些大学,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她还说:“科研工作者要以解决当地问题为目标,不要只盯着国际前沿的问题,要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除去院士的称号、卸下高校副校长的头衔,这句话透露出的是这位祖籍浙江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对西部最本色的热爱。

向一流大学迈进

  如今,兰大人已经在思考如何把兰州大学建设成一流大学,为此,兰州大学建立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和一个实现目标的蓝图和策略。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兰州大学到2020年,要实现把兰州大学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规划,到2020年,研究生数量达到11000人,本科生数量达20000人左右,留学生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教学与科研上,将按照“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先行一步”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增强瞄准国家目标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产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和国际国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让兰州大学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

  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本身就包括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基地、一流的贡献,这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才有可操作性。现在兰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今后,兰州大学将充分发挥草业科学、生态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化学等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力争在具有西部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新突破。

  目前全国拥有百年历史的高校寥若晨星,兰州大学却位列其中,百年大学的历史文化为兰州大学提供了创建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底蕴,吸引着各方杰出的人才融合到这个精神家园里。在各项引进人才的计划中,学校的“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最为系统全面,计划对于稳定现有人才,引进优秀人才的数量和所涉及的学科有了清晰的定位。该计划通过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该计划的推动下,兰州大学通过在全球公开选聘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

  展望未来,在西部的苍茫大地上,有所以“兰州”命名的高校正昂首面向世界,它好似一位正当年的西部大汉撑弓搭箭、面向蓝天,箭出弦静之后,是人们对它精彩未来的期待,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它要前进的远方。

  (《兰州晚报》2010年7月1日 T86版)

 

 

在线交流

热线电话

0931-8910671

0931-8910672

0931-8910673

0931-8910674

客服邮箱

ldwyfw@163.com

院长信箱

dean@dec.lzu.cn

微博互动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