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 兰大快讯 >

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报]大义奉献爱心 行动彰显责任——记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获得者纪勋

来源:   阅读:  日期:2010-07-07 00:00:00

  2008年夏天,火车载着纪勋——这名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学子,连同他追逐的梦想与期待的眼神,一路向西,驶抵新的起点——兰州大学。那年,刚入校的他,在夏日余热未尽的9月,先是考入了数学基地班,接着加入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这让他的兰大生活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几番波折 终定尘埃

  从纪勋接到甘肃省红十字会的通知,初步配型吻合的电话到捐献成功返回,仅仅3个月的时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救了一个垂危的生命。他不知道患者是谁,患者亦不知是谁救了自己。 

  早在2008年9月,刚入校的他便积极参加了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0年临近期末考试,纪勋接到了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初步配型吻合,希望他能够进一步配合进一步的确认,并且同意捐献。 

  正值寒冬的兰大有些萧瑟,阴霾的天空下,寒风瑟瑟。对于纪勋来说,面对着捐献与否的抉择:一边是亟待治疗的患者,一边是对学习、家庭可能造成的影响。纪勋联系到兰大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7级的赵静,从她那里了解捐献的相关情况。与文弱但已有捐献经历的学姐聊过后,纪勋下定决心,捐献造血干细胞。 

  过了自己这一关,随即而来的问题是说服家人,纪勋的家在冀中平原的农村,家里只有母亲与两位已出嫁的姐姐,他打电话告诉家里人要捐献,遭到了母亲与姐姐的反对。 

  在一般人看来,不往身体里补充营养也就罢了,怎么能捐献造血干细胞呢。造血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鼻祖,是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可以救助患有血液病的人。 

  远在千里之外求学的孩子要做这样大的付出,母亲与家人怎能不担心。然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纪勋习惯于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情,他知道捐献的事不是一时冲动,任性为之,而是在理性与周全的考虑下作出的决定。他告诉母亲:“我不会做对自己身体有伤害的事,我只是去帮助一个人。”通过向家人讲解捐献的相关知识,家里人终于同意了纪勋的决定,支持他的爱心行动。 

  2010年1月7号,榆中校区图书馆前,停着一辆省红十字会的车,形影匆匆的学生们进进出出的时候,纪勋抽血进行高分辨检测,同时他在一份同意书的本人同意与家属同意两处分别签了字。

风雨泥泞 任比天高

  对于纪勋来说,2010年的春节心里总是有一份牵挂。期末考试刚刚结束,纪勋在兰州进行捐献前的体检。回家后,迟迟没有收到体检结果,这让他十分着急。“之前的高分辨检测已经通过,如果最后体检这一关有问题,便功亏一篑了,救不了人了。”怀着这样的心情,纪勋返回学校,进行了体检复查。医生告诉纪勋,并不是他身体有疾病,而是因为他由平原地区来到高原后,为了适应高原缺氧,血液中会增加红细胞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体检通过,让纪勋悬着的心落了下来。3月16日,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确认,纪勋是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提供者。 

  从在同意书上签字的那一刻起,造血干细胞的这次捐献,在纪勋眼中已不是一种义举,而是自己的责任。 

  3月20日,捐献工作准备就绪,依照捐献程序,远在武汉的受捐患者先期入仓进入治疗阶段,10天后正式接受捐献。然而,就在这一天,即将赶赴武汉捐赠的纪勋,接到家里的电话,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奶奶去世了。听闻噩耗,纪勋恨不能马上赶回家去。可如果此时放弃或推迟捐献,远方已经入仓进入治疗阶段的那名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为了不影响捐赠日程,他决定马上回家奔丧,然后直接从河北保定老家直赴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作为家里的大孙子,奶奶的过世,让纪勋身心俱疲。还未从悲痛中喘息过来的他,即刻乘坐南下的火车,赶到武汉。 

  纪勋被安排住进医院,接受全面的体检观察。为了能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医生要为纪勋注射动员剂,以加速造血干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3月31日,纪勋接受了采集。采集方式是国内现在普遍使用的外周血采集方式。纪勋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抽取,其实是从一只上臂抽取血液,经分离后由另一只大臂输入体内。纪勋说得很轻松,采集过程中的不适与痛苦,他只是淡淡略去。由于采集数目不足,第二天纪勋再次捐献。同样的痛苦,纪勋承受了两次。庆幸的是捐献后的他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只是很虚弱。一两天的休息后,纪勋返回学校,完成了他的使命。 

  2010年4月6日,纪勋见到了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明、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李玉堂、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恒滨等相关单位领导,并获得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捐献证书”与“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奖章及助学金。面对领导的关怀,纪勋反复说“自己一点点儿付出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么好的事情没有理由不去做。” 

  也许有些付出本身就不需要什么理由。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任比天高,只有责任才是先于荣誉与鲜花的行动原则。当成长的步伐迈出奉献的调子,纪勋用年轻与自信书写青春,用大山般的朴实挑起一份责任。他人眼中,纪勋无私的奉献与获取的荣誉璀璨无比。而在纪勋看来,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与一份纪念,他还要继续走好未来的路。

平凡生活 心存高远

  回到学校后的纪勋学习生活紧张又忙碌,落下两周的课,对学理科的学生来说,补起来是比较难的。对此,纪勋没有焦虑不安,在捐献之前,老师就跟他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会落下课程。纪勋选择了暂缓学业救人,却未因眼前的荣誉而忘记学业。 

  纪勋2008年8月由保定市清苑县清苑中学考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入学后经过选拔考试进入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基地班学习。对基地班,纪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听很多人抱怨过,说一学期只能见两、三次班主任,而基地班的同学几乎每周都能见到。“班里同学很团结,关系都很好!”纪勋充满自豪地说,“我们是要一起相处四年的。” 

  纪勋的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来很多的关注。“回来之后,纪勋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和原来一样,与大家有说有笑,很要好。”纪勋的同学这样说道,“我们很关心他的身体,看起来他恢复得还不错。” 

  纪勋的善举不是一蹴而就,此前,他先后献血两次。此次捐献后,得知受捐者只是一名13岁的小孩,他轻轻感叹“还是个小孩子啊”。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不是只能进行一次,纪勋觉得,如果以后配型成功,有患者需要,他还会捐献的。纪勋说:“现在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还很少,国内患有血液疾病的人数却很多,而人类非血缘关系的‘白细胞抗原’相合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那些患者能够获得重生机会十分渺小。” 

  在学习上,纪勋一直刻苦认真,积极进取,在校表现受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喜欢数学,虽然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但是他乐于在数学论证、计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在许多人筹划考研与未来的时候,纪勋很淡然,因为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是每天脚下的路。诚如,他喜欢打乒乓球,对方发球之前,不知道他自己会如何接球。生活中的挑战,亦是如此,只有在面临时,才知道如何迎战。 

  时光荏苒,大学生活已走过一半的路程。一路行走,一路收获。来到大学,让纪勋感到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成熟。“回到家里,见到还在复习的同学,他们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成熟。”余秋雨先生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在兰大的校园中行走,百年沧桑的厚重与不平凡的经历,让纪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与行动中更为理性,在精神上更加充实。冬去春至,兰大的校园充满着绿意与花香,纪勋肩挑着责任与爱心大步前行。(学通社记者 王欢

  (《兰州大学报》2010年第9期第3版)

在线交流

热线电话

0931-8910671

0931-8910672

0931-8910673

0931-8910674

客服邮箱

ldwyfw@163.com

院长信箱

dean@dec.lzu.cn

微博互动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在线咨询